过去几年,零售业受到很大挑战。零售巨头沃尔玛2016年在全球关闭269家门店,裁员1.6万人;仅2017年上半年,沃尔玛在中国关闭的门店数量就达16家之多。
与之相对应的,是人们很少逛实体超市了。超市的日子不好过,商场同样惨淡。很多曾经火爆一时的百货商场,现在门可罗雀。
而另一边,随着互联网飞速发展,电子商务看似高歌猛进,不断吞噬线下零售份额,导致很多做传统零售生意的人都非常痛恨电商,他们认为互联网公司在掏空实体经济。
事实是这样吗?当大家觉得零售越来越难做时,2017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36万亿元,同比增长10.2%,其中通过电商完成的数量大概在10%〜20%。
显然,在很多传统零售企业觉得“末日降临”时,整个中国的消费品零售总额不但没有减少,反倒在增加。而看似发展迅猛的电商并没有吞噬多少线下零售的份额。2015年,很多电商企业逐渐意识到一个严重的问题:电商用户的增速开始放缓。
一方面,最容易接受电商的那批用户基本都上网了,剩下的绝大多数用户,由于习惯、地域、年龄等原因,让他们上网买东西,可能就是一场持久战。
另一方面,因为见识到互联网的巨大威力,大批卖家纷纷从线下走到线上,开始依托交易电商(淘宝、天猫、京东等)、社交电商(微店、代购、微商等),以及内容电商(微信公众号、IP植入、直播电商等)销售商品。
用户数量增速放缓,电商数量却在迅猛增长。卖家比买家增长快,直接导致一个结果:电商获得一个潜在客户的成本,即所谓的“流量成本”越来越高,在网上做生意越来越难,互联网的流量红利迅速消失。
原来互联网不是零售的万能药,至少不是速效药。原来让大多数人上网买东西,是要靠一两代人的迭代才能实现的目标。更可怕的是,原来在网上买东西,并不必然意味着便宜。
高歌猛进的互联网电商,遇到了重大危机。阿里巴巴、小米和京东,都已经感受到增长压力。怎么办?去哪里找新鲜、便宜的流量?这时,依旧被传统零售占据的80%〜90%的广大线下市场,自然就成了互联网电商的进军目标。
怎么进军?从互联网的云端向地面空投伞兵部队,带着最先进的装备,攻打传统零售的市场,这就是新零售。
阿里巴巴、小米、京东,以及其他加入战局的公司,虽然战术各不相同,但是战略概莫能外。一场由互联网流量危机引发的新零售变革,就这样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