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日,星巴克中国宣布,与阿里巴巴独家战略合作,合同时长为三年。具体内容是,星巴克的外送服务将由饿了么提供;双方将成立进驻盒马鲜生的首家品牌外送厨房——星巴克“外送星厨”。此外,阿里巴巴还将与星巴克共同打造“智慧门店”,通过智能算法分单,提升配送效率。
之前,市场就有猜测。一直说要在中国增加外卖服务的星巴克放弃之前接触的美团,选择饿了么作为外卖伙伴,一定是期待和阿里巴巴能撞击出更大的“新零售”火花。目前看来,这也是星巴克进行零售升级,同时,也是对投资人提供的一剂“强心剂”。毕竟,阿里巴巴发起的“新零售”,即使在美国市场也是很有影响力的。
从这次合作内容看,星巴克中国也是做了很大的改变,包括几个创新:一个是,首次突破了星巴克“第三空间”概念,提出全面打通从第一空间到第四空间(即:生活空间——工作学习空间——线下零售门店——线上零售平台)的所有限制,为中国顾客开启随时随地随心的一个全方位新零售生活体验。
注意,随时随地随心——这个说法,很像是新锐咖啡品牌瑞幸咖啡率先抛出的咖啡消费理念“无限场景”的翻版。
其次,最重要的是,星巴克宣布要与阿里巴巴打造多渠道、跨平台、全空间融合的星巴克新零售智慧门店,与星巴克星享俱乐部会员系统打通。消费者既可以在淘宝、天猫、支付宝、饿了么、盒马、口碑等阿里新零售生态里,也可以在星巴克自有App下单。
有网友调侃,星巴克这次终于成了“星巴巴”。但对投资人来说,星巴克和阿里巴巴联姻打造新零售,确是一个可期许的亮点。
但是,换一个方面讲,深度合作星巴克,阿里巴巴才是大赢家。收割到星巴克近700万高端消费会员数据,拿到星巴克在中国数千家门店的线下流量,对支付宝体系极大利好。同时,收获饿了么外卖大单,给对手美团点评实施了不小的打击。
品牌对消费者数据的掌握还意味着,这些清晰透明的数据将有助于企业精准选择适合某个消费群组的最佳营销组合。如,依据对ROPO指数(在线研究、离线购买)、跳出率和访问次数的掌握,适时调整营销活动及方式,以培养快速响应能力,应对不断变化的消费者趋势以及突发需求等情况。常变常新的状态将是未来品牌的重要选择。
传统的客户细分方法已无法覆盖复杂的消费群组结构,品牌需要更加深入地了解个人消费者的价值观及其购物决策方式。消费者细分模型利用先进的技术来捕捉新兴的群组的共同需求和偏好,在某种意义上,这是针对个体的营销手段,而企业获得的消费者数据恰恰可以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工具。
同时,在此基础上,为满足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越来越高的个性化需求,通过将个性化模块嵌入到特定群组的产品与服务中,来实现规模化定制方案的解决,从而提升品牌的用户粘性及社群效应。
随着咖啡行业新零售大潮的持续涌动,线上驱动和线下驱动让咖啡行业充满了新的生机,品牌的消费驱动及其深度与广度将成为拉开市场差距的关键。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行将落幕的时刻,马云提出了新零售的概念,并将新零售看做是未来阿里主要的发展方向。马老师的振臂一呼,让整个市场开始将关注的角度全部都聚焦在了新零售的概念上,一时间“新零售”已成为当下业界最热词,各大佬反复提到“线上线下融合、数据赋能”,无人货架、无人便利店等与新零售有关的概念开始不断涌现。
最近一年,本土咖啡新零售行业频频爆出消息:国内新秀咖啡品牌瑞幸咖啡在市场上爆红;咖啡外卖品牌连咖啡完成B+轮融资,金额高达1.58亿元;自助咖啡新零售品牌莱杯咖啡,在9个月获得了3轮明星基金青睐。此外还有一众品牌如咖啡零点吧、小咖、友饮等纷纷融资。
新零售业态俨然成为咖啡突出重围的重要机会,并形成了咖啡终端零售、咖啡线下门店、咖啡外卖的行业“三足鼎立”之势。
对此,我们认为,首先是消费需求的变化带来的契机。中国80后和90后突破4亿人大关,以年轻人为主体的中产阶层人数超过1亿,到2030年将会超过2.5亿。随着这些人崛起为主流消费人群,他们对消费本身有了新的诉求。上一代的消费者更多的是在实用性、性价比层面去考量,新一代的消费者则完全不同,这将给中国消费结构带来历史性的变化。
其次,这样的背景下,从速溶咖啡到现磨咖啡、瓶装即饮是行业发展趋势,而咖啡终端零售、咖啡外卖这些业态是一个比较好的解决方案。
同时,随着移动支付的普及和受众接受程度的提高,让咖啡新零售的消费场景成立。
中国占主导的依然是速溶,美国绝对领先的是现磨,日本因为便利店发达,即饮咖啡则是主流
目前市场70%以上的咖啡是速溶咖啡,在速溶咖啡领域,创业者几乎已经没有什么机会。在咖啡店这种业态上,除了有来及星巴克、太平洋、COSTA等外资品牌的挤压,同时业态上也存在门槛低、工业化程度低、资产过重、盈利能力差和管理难度大等问题。
所以,对于未来3年发展态势或创业的机会,有三个方向还有发展的空间和潜力:第一,无人零售;第二、外卖/外带;第三、瓶装即饮产品。
物流等基础设施的运营效率趋于稳定成熟,零售业态要提速只能从深度改造供应链做文章,难度很大。但对消费者来说,要在最短距离、最快时间内找到他想要的商品。
便利终端是当下各种线下新零售的资本主战场,与有/无人便利店,无人货架类似,咖啡机终端背后核心逻辑在于移动支付,带来全新场景增量。而便利终端的小型化、易扩展、无人力、有数据等诸多特性也使成本更可控,经营效率的提升潜力也更大。
1、外卖/外带逻辑
本质上看,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外卖,其实是一个信息交换和支付的平台,其核心环节是基于线上体验和线下供应链的无缝链接。迎合消费者需求,开展外送服务,不仅可以规避传统咖啡店的正面竞争,有效避开和传统咖啡大店产品服务上的重合。另一方面,少了房屋租金与门店人力的压力,仅需要小面积生产包装空间与配送人员,成本与利润之间的比例被进一步压缩。
2、瓶装即饮的逻辑
瓶装即饮咖啡的高速增长则因为“方便”以及便利店货架上越来越多的种类,包括雀巢、雅哈、麦斯威尔、贝纳颂等都纷纷入局。
此外,一些饮料、乳品等企业也开始跨界入局即饮咖啡市场,如维他奶推出的“啡走”咖啡、华润怡宝火咖咖啡等等。
未来,在技术创新、包装创新、口味创新和功能性创新上, 咖啡仍有一定的想象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