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案例中心 新闻中心 关于我们
易试互动
首页 新闻中心

400-823-5388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知识 > 正文

疫情之下,关于汽车新零售的一点思考

来源: 互联网时间:2020-04-28 20:31:32

新十年的开端,天降大疫。在原本喜庆的日子里,所有中国人都提心吊胆。

疫情的致死性和传染性严重限制了人与人的交集,禁止了人与公共空间的接触,影响了个人和各个行业的方方面面,同时也迫使各行各业开始“绝地求生”。

自2018年起,中国的车市就进入寒冬。而疫情就像一场大风雪,将各大车企的产销量刮到了冰点以下,也将汽车行业从业者吹得满面风霜。

所以,我,一个目前做汽车物流的,也关心起了怎么卖车。

image.png

一、最后一根稻草

自电子商务在本世纪初开始在国内发展以来,互联网技术飞速升级换代,移动通信技术步步推进,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设备,成了人们无法缺少的信息终端。因此越来越多的交易和服务具备了由线下转向线上的条件。

在这个过程中,传统零售业无疑是受影响最深的行业。随着软件技术的发展及线上信用体系的完善,转入线上交易的商品价值越来越大;随着快递行业繁荣,网购商品的规格也越来越不受限。实体店存在的必要性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就这样,零售业的份额一点一点被电商蚕食。

但电商能完全取代传统线下零售吗?不可能。面对面的线下交易存在了几千年,有着其固有的可靠性和即得性;电商效率虽高,却有着先天短板:体验感差,滞后性强。不过,在这个互联网颠覆一切、赋能一切的时代里,传统零售不得不开始拥抱电商,实现交易效率的提升和产品成本的优化。因此,一种新的零售业态在这几年逐渐崭露头角。

2016年,马云在阿里的云栖大会上提出了“新零售”的概念,指出:纯电商的时代会很快结束,未来的10年之内,或许没有电子商务这一说,只有“新零售”。线下的企业要走到线上去,线上的企业也要走到线下来,再结合现代物流,这样才能创造出互利共赢的“新零售”。

“新零售”的说法虽然2016年才提出,但在这万物互联的时代,各行各业早就开始主动向互联网靠拢,或投入大量精力开发线上业务,或积极与互联网巨头合作,由他们“赋能”。在互联网席卷多数行业的浪潮中,有企业御风而行,成功实现产业升级;有企业积极求变,绝处逢生,华丽地转了个身;也有企业措手不及,被卷入滔滔巨浪中。

对于许多还未成功转型的传统零售行业来说,这次逼得所有人足不出户的新冠疫情,将加速他们转型新零售的步伐。一不留神,疫情就是压死他们的最后一根稻草。

那么,新零售究竟是什么形式的零售呢?

二、新?新!

近几年来,其实很多人都已经体验过新零售的便利、可靠和高效了。就模式来说,很多年轻人都能脱口而出:新零售不就是“线下体验,线上交易”吗?

是的,这是我们在日常生活接触得最多的零售新模式。在这种模式中,主要在网上交易的互联网企业开始在线下建立体验店,让产品看得见、摸得着,能丰富顾客的体验感,进而让他们放心在线上购买;传统零售企业来说则把越来越多的流量导向线上,能节省店面成本和库存成本,同时增加品类。线上线下优势互补,大大提高了交易的效率。

不过,新零售的形式绝不仅限于此。新零售的“新”,其本质在于效率的提高,在于重构传统零售的三大要素——人、货、场——使人在各种场里面,能够有效率地完成交易,拿到货。只要在传统零售的基础上提高了交易效率,都可以称之为“新零售”。当然,这里的效率不仅指商家的销售额、交易速度,还有用户满意度;用户满意度自然针对货物的质量、设计、价格等因素。

在零售三要素里面,人指人流量;货指货物;场指人与货的接触点。

人流量对交易的影响,可以用流量公式来表示:销售额=流量*转化率*客单价*复购率。在不影响其他要素的情况下,提高公式里的任何一个因数,都可以提高销售额。

呈现在人面前的货,则是经过了从厂商到各级经销商、代理(B),再到超市、小卖部(b)的过程。只要能缩短这个过程,提高速度,或者优化这个过程,降低货物成本,都可以提高交易效率。

人与货发生接触的地方,就是场。场是由各种信息流(人获取货的信息)、资金流(人看好货后付款),物流(货如何到人面前;人如何接触到货)构成。提高任何一个环节的效率,就能够提高人与货接触的整体效率。

说到底,效率是核心啊。

在这几年的新零售大军中,小米是践行新零售理念最成功的企业之一。我们都知道,小米是做手机起家的,最开始只能通过网上购买。但现在,小米的线下体验店——小米之家遍布全国;而且体验店的增设,对小米的成本并未造成太大的影响。在新零售时代里,小米仍然是“性价比”的代名词。

“人”方面,小米之家的位置选在人流较多的商圈里。虽然租金高,但小米联合生态链企业,开发了除手机外的一系列“衍生品”——电脑、音箱、耳机等数码产品,电视、投影、电视盒子、电饭煲、微波炉等家电,牙刷、体脂秤、箱包等日用百货——提高了客户购买的“连带率”。所以流量和客单价都是比较高的。

另外,体验店里主要卖爆品以及高价值商品(如几千块的平衡车),充分利用了线下的“即得性”——对于高价值商品,和不是那么必须的“爆品”,可以看了玩了之后再做决定。给了用户充分的空间之后,线下流量的转化率自然就提高了。有些当时不想买的,若以后有了需求,仍然可以在网上下单——只是此时下单的速度更快。

为了充分利用好体验店有限的面积,当然要较为准确地知道哪些商品比较好卖了。小米通过线上的大数据,可以较为准确地知道哪个地区的用户倾向哪些产品,各个城市线下体验店的陈列自然就更有针对性了。这就是利用大数据提高了信息流的效率。

“货”方面,小米品牌赋能了生态链企业,少去了很多流通成本,大多数商品都可以做到M2C。

所以,小米的新零售策略,是它能“保持低价但不少赚钱”的重要原因。

三、有车的地方就有江湖

互联网虽然目前已重构了许多传统零售企业,但某些有零售业务的企业仍在自己的领地里占据着主要地位,例如车企和房企。

和衣服鞋子、米面一样,车子和房子也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但与日常百货不同的是,车房属于超高价值商品,交易频率很低。一个人一辈子,可能只买一次房子,5-8年才换一次车。因此人们购买车房时,非常谨慎,常常需要实地试驾或勘察很多次,才能下决定。

所以对于车企、房企来说,主要的重心还是在线下体验方面。至于交易,对于超高价值商品来说,不管是一次性付清,还是分期付款,用户和商家都倾向于面对面进行。

不够,“互联网+”的趋势是不可阻挡的。为了渗透进汽车市场,分一块大蛋糕,天猫、京东、腾讯、苏宁易购等电商巨头前两年主动与车企合作,推出自家的整车商城。用户可以在网上浏览信息、付定金,最终的交易还是在线下的4S店完成。

这两年,电商们在新零售模式上更近了一步:建立了线下的汽车体验店;顾客想在网上买车的话,完全不用去4S店。不过由于高价值商品的特殊属性,以及汽车经销商们这么多年来辛苦建立起的营销、售后体系,电商巨头在新车交易市场中,并未占到便宜。

那么,在电商巨头寻求合作、建立线下体验店的时候,车企又在干什么呢?在固守他们那一亩三分地么?当然不是,对于所有行业来说,交易效率的提升,都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区别只在于改善模式之后的钱流进了谁的腰包。

自2018年起,中国的汽车市场就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寒冬。新零售,就像那冬天里的一把火。为了提升销量、开拓市场,传统车企自然加快了实施新零售策略的步伐。那么,车企们的新零售方式有哪些呢?

不管是合资车企,自主品牌,还是一开始就被互联网赋能的造车新势力,从大方向上来讲,均采取了线上线下双管齐下的方式。

传统车企在线下以汽车的“新四化”和品牌定位为标准,建立品牌体验店;线上除与电商巨头及新零售平台合作外,还开发了自己的APP,以覆盖顾客用车的全生命周期为目标,可以针对用户实现这几方面的功能:一是在买车前对比车型信息、金融政策、预约试驾、支付定金,二是在买车后使用app对车辆进行一些基本控制和数据监控,三是在后期购买维修保养服务,发布相关资讯等。

当电商和车企在汽车新零售领域合作和对抗的时候,一些专注于汽车新零售业态的互联网平台开始冒出头来,如弹个车、毛豆新车、团车网、途虎养车、瓜子二手车等,在售前金融方案、售后保养、旧车回收等方面进行创新,从4S店和二手车商嘴里抢下不少市场份额。

总的来说,在目前的中国车市,三股势力大有三分天下之势,有合纵,有连横,最终鹿死谁手,仍未可知。

标签:

声明:本文内容综合整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易试互动』商业中心快闪店营销专家!400-823-5388
相关百科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