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尚1913年将一个带前叉的旧自行车轮安装在一个圆凳上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件装置艺术作品,装置艺术由此起源,而上世纪60年代为其蓬勃发展时期,各种各样艺术流派不断涌现,如波普艺术、新达达、激浪派、极简艺术、观念艺术、新现实主义、贫穷艺术、大地艺术和过程艺术等。在短短几十年中,装置艺术已经成为当代艺术中的时髦,许多画家、雕塑家都给自己新添了“装置艺术家”的头衔。
这是艺术家Hamiton在一个5万5千平方英尺的展区做的大型装置作品。白色的丝绸从天花板垂下,丝绸的顶端连接钢索,钢索衔接秋千,人们晃动秋千就会联动丝绸。白色的巨大丝绸就会在展厅里随着人秋千的不断晃动,持续飘舞。在这个装置内,人们做什么都是恰当的,人们的参与才使这个装置完整起来。
现在在西方已经有专门的装置艺术美术馆,例如英国伦敦的装置艺术博物馆,美国旧金山的卡帕街装置艺术中心由1983年的一栋楼发展到2000年的四栋楼。纽约新兴的当代艺术中心PS1几乎就是一个装置艺术展览馆,在它的庭院中,修筑了露天装置艺术的专用隔间。美术院校也开始开设装置艺术课程。在英国,哈德斯费尔得大学已经设有专门的装置艺术学士学位。在西方当代美术馆的展览中,装置艺术也占据了相当重要的位置。以美国圣地亚哥当代艺术博物馆为例,在1969年至1996年期间,就举办了67次装置艺术展览。近年在美国美术院校毕业的硕士生很多人都成了装置艺术家。例如,美国缅因美术学院2000年10个硕士生的毕业展,有9个是装置作品。
装置艺术在俨然成为世界范围内艺术圈中最火热、最活跃、最吸引眼球的一种艺术门类。
Estudio Guto Requena为了致敬巴西的LGBT群体(即同性恋、双性恋或跨性别群体),策划设计了“心跳同拍”大型互动美陈设计。该美陈设计装置在圣保罗标志性的共和广场,是公共城市家具和雕塑的混合体,其利用认同感和能动性设计所发挥的力量,通过圆筒内装有的声音系统,传输由LGBT社群活跃分子们的经历和心跳所构成的音频信息,这些心跳脉冲会激活装置的夜间照明模式,晚上人们同样可以和白天一样在此互动,诉说他们的故事。 [阅读]
WE SHARE Micro-Nest是由建筑设计院发起的公益社区建设实践项目,旨在打造供市民共享的城市家具。设计师希望通过该微型“城市插件”的构建来吸引公众的参与,并与参与一起为城市公共服务做出更多贡献,并产生对社区的责任感,从而激发人们的精神活力。 [阅读]
这个以“给无趣生活一点颜色看看”为展览精神,精选18个你从小到大在脑海中幻想过无数遍的梦幻场景,势要让你拍到不要不要。18间「色」值爆表的色彩房间,1500㎡超大型互动式拍照空间,足够让你玩一天! [阅读]
Eclipse 装置是波尔图历史中心被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的20周年庆活动中的一个重要标志物。作为一个临时装置,Eclipse是由FAHR 021.3 建筑工作室设计的一个项目,这个球形物体将城市广场的中心暂时的转到它身上。 [阅读]
在马来西亚的butterworth市,来自首都吉隆坡的设计师兼艺术家Jun ong在一栋尚未完工的五层混凝土大楼内安装了一个呈五角星形状的灯光装置,这样独特的设计吸引了众多人们的眼球。该五角星的灯光装置被镶嵌在大楼的中心位置,贯穿整个大楼。该五角星的装置穿过好几个废弃的楼层,形成了一个12面的三维灯光装置,非常漂亮。 [阅读]
由加拿大卡尔加里艺术家caitlind brown设计的“cloud”,是一个原比例的互动灯光装置,公众可以站在装置旁将上面的灯泡拿下来或安装上去,这种互动行为创造了一个灯光闪烁的巨大云朵。艺术家使用钢铁,金属拉绳,和六千多个亮灯泡和烧坏的灯泡来制作。这个设计对废物进行重新构想,用一种不同的艺术视角来处理过剩的材料。“cloud”作为nuit blanche加拿大卡尔加里通宵当代艺术节的一部分展出。 [阅读]
根系长凳是对汉江艺术竞赛中标方案的重新诠释。这是直径30米的圆形公共家具,安装在草地上,在公园内呈动态的根系分布的形态。它提供了视觉刺激,与宽敞的室外公园背景形成强烈对比。 人们可以在它不同高度的地方坐着或倚着它休息,从获奖方案中延续下来的主要概念是以中心向外伸展的有机形状创造空间连接。 [阅读]
《天空中的露西亚》是Brut Deluxe受马德里政府委托而特别设计的灯光装置,旨在庆祝Gran Via商业街翻新工程的结束以及标志性道路的开放。该灯光装置的设计灵感来源于用哈勃望远镜观测到的星云和星系,以及那些在冥想过程中浮现的画面:浩瀚宇宙的迷境、无尽的星空,它们与我们对银河的固有记忆交织在一起。对于在城市中生活的人们而言,夜空已经失去了那种纯净的黑暗,因而,《天空中的露西亚》所带来的显然是一种不真实的情境。Gran Via是一条呈东西向延伸的街道,艺术家在其上方覆盖以人造的星云和假想的银河,使它变得 [阅读]
建筑师团队AaaM于今年圣诞在香港PMQ元创方庭院策划及设计了一个独一无二的圣诞展亭。在这个现代主义建筑物里,集当代艺术、设计与古迹活化共冶一炉的氛围下,随风晃动的绚丽气球,任意飘游,在没有雪景的香港,为公众带来飘飘冬日的另类城市风景。 [阅读]
“云在亭”位于北京林业大学校园内的一片小树林中,受林大老师委托,为2018年的“竹境·花园节”建造活动设计一座竹构亭,占地约120平方米,用于建造节期间的信息发布,活动结束后将为师生们日常休闲、小型聚会等提供一处灵活的户外场所。 [阅读]
位于伦敦Whitechapel教育中心由已故设计师Will Alsop所设计,它的形状就像一个超大的神经元细胞。“建筑的形体基于神经元细胞的造型,外部设置似毛发的形状从主细胞中生长出来。” Marcos Rosello告诉Dezeen的记者。伦敦大学玛丽皇后学院的生物医学研究大楼内的学习中心,属于细胞中心的附属建筑,是Alsop在2005年设计。 [阅读]
Vessel是一个16层高的圆形攀爬结构,拥有2,465级台阶和80个楼梯平台,俯瞰着哈德逊河(Hudson River)和曼哈顿,是一座新型的公共地标。它位于哈德逊园区(Hudson Yards)开发项目的主要公共广场上,是该广场的核心特征,值得一提的是,哈德逊园区是美国历史上最大的房地产项目之一,旨在将曼哈顿上西区的一个前火车站改造成一个全新的社区,并打造一系列总面积超过5英亩的新型公共空间和花园。 [阅读]
2019年3月30日,CROSSBOUNDARIES携装置作品“已知”,与其他70个参展建筑师、规划师、设计师、艺术家及城市研究团队一起,赴深圳参加坪山美术馆(新馆)开馆展——未知城市:中国当代建筑装置影像展。今天,城市里的物理空间,越来越成为各类材料模数化重复的产物。 [阅读]
Normcore是由英文单词“Normal”和“Hardcore”组成的一个合成词,通过最“基础款”的设计来达到低调奢华的目的。从原有建筑结构上来看,钢筋水泥本身就具有日式“冷酷”的气质,设计师顺势而为,建筑右侧墙面采用灰色碎石元素进行自然的拼接,然后通过黑色铁网结构分割成体块的形式。表现出内敛的东方气息。同时与左侧玻璃结构产生建筑的均衡感。整体建筑具有冷静的 、淡雅的视觉感染力。 [阅读]
英国工作室random international为伦敦victoria and albert 博物馆打造的这款互动灯光装置由四个立方体模块组成,并排成一列悬吊在天花板上,每一个独立模块都由许多黄铜棒发光体组成。 [阅读]
Boffo展厅里展出的全是具有创意的家具、装饰物和艺术品。Boffo展厅里共有四间房间,每间都有独特的主题,分别是——未来、自然、工艺和玩乐。而事务所为这个展厅设计的“流云”互动装置更为这里增添了奇妙感觉,给参观者带来非凡享受。 [阅读]
《旧唐书·魏徵传》: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是唐太宗对唐朝宰相魏征的评价。而在当今,镜子不仅再只是一面可以照见人像的载体,更是设计大师最喜欢运用的元素之一。在他们的奇思妙想之下,镜子已经成为一种与众不同的创意元素,它可以反射影像、可以延展空间、可以制造“错觉”,满足不同的空间需要。 [阅读]
爱情是什么?是转瞬即逝的流星,还是一颗恒久远的钻石,我想是两个人在各自的路上奋斗着,各自完善着自己,在一个寻常的日子里,一个交叉的路口,同时被丘比特一箭穿心,世界便从黑白变成了彩色。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