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惯例,奥运会的闭幕式将为下一届主办城市留下8分钟的表演展示时间。在2018年平昌冬奥会闭幕式上“北京8分钟”就是由下一届冬奥会的主办城市——北京所带来的文艺表演,以此向世人展示无与伦比的新时代中国风采,发出相约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邀请函,标志着冬奥会正式进入北京周期。
擅长使用“人海战术”表现宏大场面的导演张艺谋,摒弃此前的创作方式,在本届冬奥会闭幕式的演出中精简演员数量,大量采用科技手段——世界上最大却又最轻的熊猫木偶、可以与人共舞的机器人、可以实现透明图像显示的冰屏……14年前雅典冬奥会上“北京8分钟”的京剧、红灯笼和茉莉花,传递的是上下五千年的中国文化;如今的互联网、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展现的却是更加自信的中国力量!
灵动通透的“冰屏”
在“北京八分钟”的舞台上,24块大屏幕呈现出新时代中国的美好形象,成为演出中的一大亮点,这些近乎透明的屏幕有个好听的名字——“冰屏”。这项源自中国本土的创新设计可以实现透明图像显示,效果更通透更灵动,获得过国内国际多项发明专利。
机器人与演员共舞
除了现场的24位轮滑运动员,载着“冰屏”跳出华丽舞步的是24个动作灵活的移动机器人,它们不仅完成了自己动作编排,更与现场演员、地面投影进行了联动表演,同样实现了技术领域的升级创新。
机器人导航更加精准:从机器人控制的角度来讲,演员和机器人之间有频繁的穿梭互动,演出场地内的灯光干扰多,这就要求机器人要看得远、看得清,同时用最短的时间做出判断,并迅速做出适应和调整。
相比常用的工业机器人,此次的“演员”机器人动作更复杂灵活,包括完成行进中旋转、摆动,配合演员做出花哨的动作等。
采用新材质的2.35米熊猫木偶仅重20斤
表演中贯穿始终的两只“滑冰”的熊猫木偶让人印象深刻。舞台上,演员要穿着目前国内最大尺寸的熊猫木偶进行轮滑表演,所以木偶重量需要非常轻,单是给大木偶减重一项要求就让他们的团队熬了好几个通宵。
为达到预期效果,制作团队在原有工艺的基础上不断改良和创新。他们在选材上先后尝试了人造纸藤、天然白藤、竹篾条、铝合金丝、碳纤维条、PVC仿真藤条等多种材料,反复对比,进行了上百次测试,才最终确定用铝合金管材和碳纤维条相结合,配合上LED灯的制作工艺。
石墨烯智能发热服帮演员抵抗严寒
闭幕式上“北京8分钟”展示是在韩国当地时间晚上8点进行,此时现场气温已降到零下3度左右。为了做好演员的防寒保暖工作,主创团队采用了石墨烯智能发热服饰来确保演员在穿着较薄的演出服时不会被冻伤。
石墨烯是一种新型纳米材料,具有超高强度、超高导热系数,被业界誉为“新材料之王”。利用石墨烯的特性,我国科研人员研制出了超薄透明的石墨烯电热薄膜技术,用于智能装备制造,并在国外申请了专利保护。
影视虚拟制作技术和数字表演与仿真技术
针对“北京8分钟”参演要素多、创意过程复杂、排练关联度高的特点,制作团队虚拟视觉团队利用影视虚拟制作技术和数字表演与仿真技术,专门创新研发了文艺表演预演系统和训练彩排与数字验证系统。这两套系统能够根据表演创意方案,将整场文艺表演的过程全部仿真,较好地保证了前期创意设计与现场排练工作的顺利进行,得到了导演组和参加表演团队的一致好评。
文艺表演预演系统以可视化的界面和图纸、视频等多种数据输出载体将各种待选表演方案的真实效果进行呈现,帮助导演把控、决策及完善表演方案,从而确定最终方案。
练习彩排与数字验证互动装置系统将创意数据转化为执行数据,指导表演要素进行排练,并保证数据在时间、空间上的一致性与正确性,同时将执行中修改的执行数据在表演要素中同步,匡助导演实时观察到演员和道具的队外形态以及演员的姿态,以便指导后续节目的编排,演员也能迅速直观地了解自身和理想运动轨迹的偏差并纠正,实时、快速地认识表演方案。